2)第247章 第二百四十九 姚思廉病了_李二:收手吧!大唐已经无敌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姚思廉的一生,除了政治上有所作为,主要建树是在史学方面。

  隋大业五年,姚思廉奉炀帝之命,与起居舍人崔祖濬修《区宇图志》,这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共250卷。

  唐代史家刘知几在叙述唐修国史情况时指出:“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粗成三十卷”。

  这是武德、贞观二朝唯一的一次修成纪传体国史,这人可是真正的大拿,既然病了孙思邈还要带上他,李跃也自然不敢怠慢。

  大门外,一个二十三四的青年,正焦急的来回走着,见李跃走进,一步跨过来,急急道:“孙先生赶紧走吧,如今少卿也终于过来了,家父病重,快请去看看吧。”

  “姚公子不妨先说说令尊现在是什么情况?”孙思邈在马车上缓缓问道。

  姚敬言简意赅道:“今早起床还一切正常,下阶梯的时候,突然栽倒,昏迷不醒了!已找了医生,但无人能说出病因。”

  孙思邈闻言沉思了一会:“先前过来给姚大人看的有上针灸没?”

  姚敬道:“陛下找了太医署的太医,先用针灸稳着,因为听说孙神医在这里,所以让让在下来请孙神医和少卿一起过去看看。”

  孙思邈表情有凝重道:“姚大人这个病,很些棘手。”

  姚敬点点头道:“在下明白,还请孙神医全力出手便是。”

  三人到后,也不多寒暄,直接就往后院跑去,姚思廉已经是七十多的人。

  在古代人民平均寿命30岁左右的时代,这已经是高寿了。

  当然了平均寿命30多这个数字算下来是可信的,但还是那句话,平均数不会撒谎,但会令人产生误解。毕竟许多记载,六七十岁的古人多得是,但平均寿命才30多。

  都是惊人的夭折率给拉的,夭折则意味着寿命为0,超高的夭折率,会将平均寿命拉到很低的水平。

  就一个皇室子女夭折率,大略就能窥斑知豹。

  婴孩百日算一个大关,没能活过百日的婴儿太多,能活过基本也就成了,因此刚生出来不庆祝,过百日才隆重。

  其次是战争年代,人们流离失所,青壮年大量死亡,到最后不得已拉着小孩上战场,各类屠戮也不少,平均寿命也会很低。

  统计的话,靠观察历史名人、士子,算出来的数字不是很准确,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且古代的城乡差异也很大。

  姚思廉这年龄在大唐是绝对的高寿,但知道剧本的李跃清楚老头还是能再多活几年的。

  “孙先生,李大人。”

  太医署的医生赶紧向孙思邈和李跃这个侯爷行礼,李跃示意他不用多礼,问明症状之后,满脸凝重道:“孙先生这种情况我以前好像听说我师父说过,您给看看,待会我们俩一起检查一下。”

  孙思邈点头答应,开始把脉,望闻问切一路下来,李跃问起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孙思邈在不断的做着检查。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只能凭借经验判断。

  请收藏:https://m.ascc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