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五九七章 到田间地头上去_晋末多少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种操作方法,也正是真正考验都督府上下诸多官员的时候。

  杜英看着一不发的众人,语气阴沉几分:

  “余之前就曾经说过,教书

  育人是要因材施教,在地方施政一样是要对症下药,只不过之前在关中推行新政,关中各个州郡的情况其实大差不差,所以只需要微微调整即可,看来诸位也不是很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对症下药’,所以现在面对蜀中的状况,就没有信心了?”

  无论文武官吏,此时都打了一个激灵,齐齐上前一步:

  “我等定殚精竭虑,让都督放心!”

  “不!”杜英摆了摆手,“是要让治下之民放心。这一场战事,就是争夺军心民心的战事,民众不可辱,民意不可违,我们应当顺应民意,也引导民意。”

  张玄之和梁殊皆是楞然,因为他们豁然想到,上一次和杜英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是在剑阁,那个时候蜀中世家还没有对杜英动手,双方还是和和美美,一副‘你我都是好兄弟、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架势。

  那个时候的在座诸位,虽然也知道蜀中世家肯定不是那么好相与的,但是也没有料到最后会闹僵到这个地步。

  而那个时候的杜英就已经在和张玄之他们讨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问题了,现在关于那一次讨论的答案,甚至还是从张玄之和梁殊口中说出来的答案,正好被杜英用来回答如何让蜀中百姓归心的问题。

  一切都是巧合,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还是······都督在剑阁之前、在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料想到了这一点?

  因此世家的种种作为,形如跳梁小丑。

  这种巧合,让张玄之和梁殊看向杜英的眼神屡屡变化。

  杜英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这本来就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必然要在君臣之间讨论的问题,杜英既然带着两千年的智慧和积淀而来,那么提前讨论这些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顺应和引导民意这件事,落到陆唐等武将的耳朵里,显然有些茫然,他们看向梁殊和张玄之,这两个人一个是文官,另一个作为武将之中的文官,再加上杜英此次南下没有带着都督府中日常主持事务的主簿或者长史,所以张玄之也在履行类似于王猛、阎负的工作,更是难分文武。

  因而在武将们的眼中,这就是文官需要头疼的问题了,不看他们二人还能看谁?

  张玄之和梁殊倒是已经摆出了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

  杜英微笑着看着这一幕,文武的工作泾渭分明,武人负责攻城拔寨,文官负责治理地方,双方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这才是一个稳定的政权应该呈现出来的模样,无论是哪一方对另一方的过于强势和主导,都会导致整艘大船的倾覆。

  ————————————

  新年临近。

  王师对梓潼的进攻并没有预想之中的那么顺利,但也没有预想中的那么不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王师的进攻受到逐渐寒冷的天气影响,不由得放缓了,不得不留下来一部分士卒加固营寨、确保能够抵御蜀中群山里又潮又冷的寒意。

  同时益州刺史府那边的动向也耐人寻味,周抚亲自率军抵达绵竹,名义上是迎接长公主和长安郡公南下,并且支援郡公征讨不臣。

  请收藏:https://m.ascc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