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四三五章 一个人的改变_晋末多少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基调,也符合关中的需求。

  当然了,不只是书院的北方学者们心态如此,也有一些南方来的先生,秉持着类似的想法,或许是因为天生如此不合群,又或许是因为后天受到了刺激、改弦更张。

  此时走在杜英前面的这一位,就是如此。

  殷浩,字渊源。

  在杜英的势力肇始,以殷家为代表的江左二三流世家就和关中有“接触”。

  这些世家的典型特征就是在王谢等顶级世家和皇室之间左右摇摆,当有一方势力过于强盛的时候,另外一方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提拔二三流世家以做抗衡,而这些世家便从中牟利。

  之前司马昱为了能够在朝堂上压过王谢世家一头,大肆提拔二三流世家,在氏族之中因为清谈而博有名声的殷浩便被选中,成为明面上的执政者。

  但奈何骤然临高位而不见得能承其重。

  一场北伐,丧师辱国,不但让氐秦一夜崛起,而且也让殷浩从云端坠落,成为庶民。

  所谓庶民,其实也是在庶族寒门之列,被踢出了士族而已。

  但殷浩作为二三流世家曾经走到高位的代表,虽然犯了这样的大错,在幕后的影响力仍然还有。

  后来殷家外戚出身的韩伯被迫留在关中,成为了都督府的一员,在他从被迫转向积极支持关中的过程中,也曾经几次三番的邀请殷浩前来关中。

  但是殷浩一开始的态度模棱两可,显然还在观望,但后来随着关中的急剧扩张,在江左也已经注定没有前程了的殷浩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北上。

  而他的北来,显然也带动了整个江左二三流世家子弟北上的潮流。

  只不过大概那个时候,患得患失的殷浩还不会想到,自己半生纵玄,最骄傲的便是清谈玄学,结果到了关中才赫然发现,在这里,整日的高谈阔论并不会受到待见,人们真正期望的是能见到实打实的利益。

  所以殷浩在关中并不受欢迎。

  但清谈也不是别无好处,坐而论道,讲求的本就是一个明心见性。

  既来之,则安之。

  殷浩在关中安顿下来,也就开始渐渐的融入关中。

  说到底,关中的整个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想还是高于江左的小农经济、世族政治的,行走在关中,殷浩也算是看到了大千世界之不同,看到了山外有山。

  他是曾经爬上过云端又摔下来的人。

  自然不会秉持着所谓的傲气,坚决不承认别人的好。

  甚至这些年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反思自己当初为何会摔下来,过错何在,却又不得其法。

  显然在关中,他逐渐找到了答案。

  如今身为长安书院的一名普通的教书先生,负责的是联络书院和工坊,带着学生们到工坊之中实习,竟然真的渐渐从一个纵玄之人变成了躬行之人。

  “都督,殿下,再往前走就是书院和工坊联合开办的实验作坊了,书院的奇思妙想和工坊的生产经验得以在这里融会贯通,相互交流之间,便可知得失、检过错。”殷浩顿住脚步,拱手说道。

  杜英颔首示意。

  新安公主的注意力却不在远处那个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工坊上,她注视着侧身让开路的殷浩,抿了抿唇,柔声说道:

  “渊源伯父,你老了。”

  殷浩和新安公主之间也并非陌生。

  一个是司马昱曾经最器重的下属,一个是司马昱的女儿。

  殷浩当年也是看着新安公主长大的。

  请收藏:https://m.ascc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