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第 122 章_北乡记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这县令仕途艰难到底,消磨了志气,只想着攒些钱财,他这个师爷倒好当些。偏偏任内赶上下洼子开港,又有这下面的乡民竟不让人费半点心的自家在荒山上养了柞蚕了。

  现下看来,只要一二年内不出个天灾人祸的,东主任内农桑税赋这条,都有可说道处,就是没甚硬关系,上官只怕凭良心至少也要给个中上等的考评。若是能把个北方小县,治理的家家户户可以养蚕织绸,东主的考评就要大大的增添光彩,称之为“循吏”也不为过。

  唯一的短处,就在于治下乃是北方,又不是甚大县,难免文风不盛。

  特别是当地民风又甚是彪悍,听闻乡间连哥儿都能手持棍棒,将个小贼打的落花流水的。更别说脾气更为暴躁的汉子了。

  这人若是吃不饱穿不暖,你就是劝他向学说的天花乱坠,他也没甚精神去学。再者说,上官即使考教文章教化,难不成还真能乡间走访不成?多也是看这一县之中有多少蒙童,任内又考出多少读书人罢了。

  李师爷思来想去,文章教化一条,也要从这些手有余财的人家入手才是。家里穷的精光的人家是再没心思去思量读书之事的。

  因此,这些时日李师爷竟每日里跟林远涛说些耕读传家的话来。哪日里不把“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念上几遍都不算过了这一天。

  李师爷听闻得林远涛育有两子,本是要极力劝他送子读书的,他还可以给介绍个相熟的教书先生,也算谢林远涛这些日子照管的好。于自己而言,既可以多得一份谢礼又能关照同乡,落下份人情,只要动动嘴的事,何乐而不为?

  谁知这林远涛长子尚不满五岁,二子更在襁褓之中,真个叫李师爷惆怅不已,满腔热情都无处抛洒了,只好每日间多饮几杯消愁解闷。只是李师爷执念未消,半醉间尤记得说些他的东主县令大人早年读书科考,改换门庭的事。果然激励的林远涛答应长子开蒙时必找他荐一个可靠蒙师来,还要厚厚的送他份谢礼才罢。

  且说林远涛一边应酬着李师爷,一边估算着家里田地应是大致收完,不知收成如何?自家瓦片从来看重田产收成,秋收时必然不肯只是旁观,必要操劳的。虽家里有雇工、佃农,可是又有孩子绊身,竟是不知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每到这时林远涛都不免有些恨周璋扶都扶不起,若是他能帮上忙,就是每年花些钱粮与他又能如何?

  一时思念过家人,又想起要组织人来学织绸的手艺,有一件事却是不能不提前做些准备。

  如今时已入秋,往后自然是一日冷过一日,这些预备要学织绸的人,确实要准备个暖和干净的房舍才好。

  真要架起织机,织起绸来,这些都是些易燃的物件,是万万不能拢火盆,见着明火的。且

  请收藏:https://m.ascc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